•晚近的台灣文學運動史(『台灣文學』1941年10月) 黃得時 |
2005年1月29日於東吳大學 吳佩珍 整理 巫文嘉 譯 |
一、對文學關心增高的時期:昭和7-8年(1932-33年) 理由為以下四點 ①日本本土文壇的文藝復興的刺激 ②中國的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③新聞業的蓬勃 台灣新民報(興南報的前身,昭和7年4月發刊)提供了文藝版面,做為本土的文學運動的推手,鼓吹地方文學。日文版面及中文版面各占1頁版面,致力於移入日本文學及中國文學雙方的新思想。 ④落魄文人的現實逃避 |
二、台灣文學的第一步:1933年,由留學東京的張文環、吳坤煌、劉捷、王白淵等人組成「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機關雜誌『福爾摩沙』(1933年7月15日):消極地來說,整理研究既有的弱勢文藝作品及現今在民間膾炙人口的歌謠、傳說等鄉土藝術,(中略)創作台灣純文學」(摘自創刊辭) 由於與『台灣文藝』合併,發刊3號後休刊。 |
三、文藝運動正式的開端
昭和9年(1934年)5月6日的第一回文藝大會:『台灣新民報』中「對全島文藝大會的期待」一文中指出
「過去及現在,台灣文藝界屬於一片未開發的荒地,氾濫著與個人生活無關的古典山林藝術(中略)終究無法表現出我們的生活感情(中略)我們對本大會的希望是,以有秩序的計畫,掃除陳腐無味、單調並老化惡質化的文學作品,創造洋溢生氣的新時代的作品」
對於組成藝文團體「台灣文藝聯盟」,及發行機關雜誌『台灣文藝』表達一致意見。 1934年11月5日開始運作。 |
四、文學運動的停滯:
發生支那事件(中日戰爭)為導火線。停滯期:至昭和15年1月1日「文藝台灣」創刊為止,約二年半。
除了『台灣新生報』的新銳的中篇小說之企劃以外,尚有:翁鬧「港口小鎮」、王昶雄「淡水河漣漪」、呂赫若「季節圖鑑」、龍瑛宗「趙婦人的戲畫」、陳垂映「鳳凰花」、中山千枝「水鬼」、張文環「山茶花」等九篇。 |
五、事件之後的文學運動復興: |
六、同時代作家的介紹 |
七、台灣文學運動近況 http://www.ncku.edu.tw/~taiwan/taioan/hak-chia/l/lu-heng-chhiong/ng-teksi-nipio.htm |
•研讀島田謹二之「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未來」(1941.5) |
發表者: 林雪星 中文譯者: 楊千嬅 |
一、島田謹二 明治34年3月20日(1901-1993)比較文學學者。出生於東京日本橋。東京外語英語部畢業後、繼續就讀東北帝國大學英文科、在英文科草創時期跟著阿部次郎、村岡典嗣、小宮豐隆、土居光知、岡崎義惠等較資深的學者身邊學習。 昭和4年28歲時、於台北帝大任教英國文學、法國文學。他在這十多年裡、為了解開何為日本人的外國文學研究之問題,致力於探索法國派英國文學研究的歷史與實體。島田講師認為英國文學對於法國人來說也是屬於外國文學、所以若是探究他們的研究方法、不管是日本人或外國人一定會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之道。此鑽研的成果是『奧吉斯頓•安傑利葉的業績』(朝日出版刊「比較文學研究」昭和44年4月)。昭和21年、從香港回到日本國內時、擔任的一高教授。一高成為東大,隨即在駒場成立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同時、他在昭和28年,成為第一任主任教授。其授課內容於『島田謹二還曆紀念論文集比較文學比較文化』(昭和36年7月弘文堂)年譜有相當詳細的記載。 與佐藤春夫來往頻繁,也以審美學研究,如『藍波與波特萊爾』(昭和23年8月イヴニングスター社)與『日本的外国文学』(昭和50年12月、朝日新聞社)知名。由於明治時代最優秀的日本人為時代潮流所需,其于軍事、政治研究領域中,也是最優秀的研究者。 島田研究法的特色是從法國風格的表現法出發、將客體完全融為自己的東西之後,在加以解說。從中可看出此一潔癖的獨特性。由東大退休後、成為東洋大學教授。 (平川祐弘『日本近代文學大辭典』)
二、島田謹二的功績(參照『美麗島文學志』後記(平川祐弘))
1.『廣瀨武夫在俄羅斯』(1961)『秋山真之在美國』(1969)『日俄戰爭前夕的秋山真之』(1990)等明治海軍軍人的研究 2.『日本的外國文學』(上下、1975、76)為比較文學研究集大成。森鷗外的『即興詩人』或是上田敏的『海潮音』等翻譯文學研究或是玩味、研究島崎藤村、北原白秋、芥川龍之介等其取材於西洋的方法。 3.『法國派英國文學研究』(南雲堂刊行)『路易•卡色米安之英國研究』(1990年白水社)等英國文學研究。 4.收錄在「日本文學在台灣」(『日本的外國文學』下卷)
三、「台灣文學現在、過去、未來」的整理 其論調主張今後台灣的文學應「做為日本文學的一部分、以外地文學-特別作為南方外地文學」展開。此外,他具體舉出「廣義的鄉愁文學、外地景觀描寫文學、解析民族生活的文學」的可能性、不僅支持有友好關係的西川滿、更是廣度地捕捉台灣文學的可能性。(解說、垂水千惠) 1. 台灣文學分為三期。其標準如以下。 (1) 日本當地對台灣興趣的深淺 (2) 住在台灣者(譯註:此指在台日本人)的文化教養程度 (3) 一般讀者層對文藝的態度 (4) 作品的發表舞台與讀者的質與多寡 (5) 作者的素質好壞等-為主
第一期:包括從明治28年領台之後到日俄戰爭後的十年間 1. 總督府的「油注政策」(注) 日人具台之初、百政伊始、來台官員、多已具漢學素養而能詩文者派充、文人墨客亦多參與、其治臺方針、且在治臺施行懷柔政策、故自總督以下官吏、多禮賢下士、招待詩人、主持吟會、蓋藉文教而謀親民俾鞏固其統治基礎(『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p36、1996.5.文史哲)
①以台灣為日本的南方基地並在南西太平洋發展的國策持續到明治33年的廈門事件。 ②由住在當地的一般讀書人教養來看、學承西洋學系統相當多,不過不管如何,仍以漢詩漢文為主。 ③不論武官或文官、日本人的知識階級、一談到文藝便解讀為閱讀漢詩漢文、此外,由於台灣人的知識階級能解漢詩漢文、因此日本人與臺灣人之間有共同的文藝地盤。
2. 有關台灣的漢詩 (1) 日本人的漢詩人 A 關於軍事、政治的漢詩 森鷗外(從明治28年五月到九月)與恆川唐陽唱和的漢詩。 森鷗外於明治28年五月以「台灣總督府陸軍局軍醫部長」的身分來臺。 鷗外的漢詩為數不多。都以和軍醫橫川唐陽的唱和為主。(參照「征台戰中的森鷗外」)『美麗島文學志』(平成七年六月15日)(付錄一)與②『森鷗外與漢詩』(藤川正樹、有精堂、1991、9、5)(付錄一)。土居香國的漢詩也屬於此領域。 B 文人的漢詩: 籾山衣洲、鈴木虎雄、佐倉達山、中村櫻溪、館森袖海等人的漢詩(描繪台北的風物、人情、生活各方面。)
(2)本島人的漢詩: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等 第二期是從明治38年以後到昭和初年約二十五,六年 ※日本人其共通的文藝基盤崩壞 1. 社會背景:日俄戰爭的結果、進軍大陸是一項重要的國策。對台灣已不再像第一期那般熱衷。日本當地的台灣觀也突然有了轉變。 2. 日本當地的文學情況: ① 漢詩文的素養不足、受西洋風潮影響而覺醒所產生的新文學。(自然主義、無產階級文學) 雜誌林立的時代(付錄三、當時的雜誌) 俳句-渡邊香墨、短歌-山田義三郎、岩谷莫哀。 新體詩-伊娘子清白 小說-佐藤春夫、(大概是以台灣特殊景觀描寫為主) ② 學者文人美術家們、若不是走上下層官吏的道路、其獨立人權是不會受到認可的。當時是個不尊重文藝的時代。 ③ 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對於文學都冷漠且不關心。甚至潛藏著輕侮乃至恐怖的情緒。
3、台灣人在失去漢詩文的素養的同時、也無法深入體悟日語與日本文章的微妙之處。 其背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p24、1996.5文史哲) 日人深深忌諱書房的存在、認為它是漢文和中華文化民族精神之堡壘、嚴重危害殖民地「同化政策」的推行、也容易成為抗日的中心、而影響到社會治安與政治的穩定。因此總督府對漢學塾採行漸進的手段。 1895年 設立學務部、伊則修二為學務部長。 1896年 成立「國語學校規則」、「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 1898年 「台灣公學校」 1921年 「書房義塾教科書管理方法」 1937年 取消報紙上的漢文欄、全面禁止漢文書房
4.主張正統派的漢詩中心的集會或雜誌之必要性的人與受中國「中國白話運動的影響的人(新文學陣營與舊文學陣營的爭論)
第三期 自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至1941年間的10年 1.社會背景:自佔領廣東後,日本人重新自覺到台灣才是日本往南洋發展的前哨站。 2.台灣人對國語(日本語)的關係,從最初的實用性理解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以日語創作小說的作家。﹝p14L2在這十年間所產生的在台內地人的文學作品,果真有達到那樣高等的價值嗎?針對此問題尚不能有人立刻給予肯定的答案。而經由台灣本島居民的手所寫成的作品,從各方面來看,其成果豈非更易讓人產生此質疑?﹞
外地文學的重要性 1.台灣文學作為日本文學的一支,其以外地文學-----特別是以南方外地文學的角色來發展的這點深具意義。地處南方的外地-----這點才正是台灣作為日本文學的一支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所在。 2.要如何做才能發揮在台日本人的有利之處,乃為重點所在。我自己的立場是首先認同自己的血液所具有的特殊文藝意義,再從這特殊之中或是暗示或是明示其具有的普遍性。 3.P19L2藉著文學、美術等來陶冶人心,豐富精神生活,確實必為最有利的策略之一。倘若如此,則文藝的政策乃至於文藝鑑賞則必為外地生活者不可或缺的必要作業,絕非像日本內地的休閒娛樂一般,只是一種奢侈品般的存在。﹝同頁L3今日各國的外地文學,均非為恣意渙散的消遣性文學,而普遍遵循該國的國策,走著雄健踏實的路線,吾等台灣文學在性質上亦可謂同出一轍。﹞ 4.應設立「外地文學大獎」。
舉例來說 (P22舉出普羅旺斯(譯註:法國南部),阿爾及利亞、愛爾蘭、尼加拉瓜、葡萄牙等地的外地文學的例子) 1.巴西是葡萄牙的外地文學的一支﹝日本人外地發展的形式與拉丁系的相似處較少,於地理、人種、社會、文化等層面較類似﹞ 2.拉丁系與盎格魯•薩克遜系 3.在印尼的法國人文學 ①詩歌: 珍斯•盧巴﹝歌詠鄉愁與不安之心﹞ 亞列•由亢多﹝歌詠外地風景﹞ 珍•雷柏爾﹝歌詠土著安南人的心理與思想﹞ ②小說: 波爾•波斯坦﹝描寫印尼生活的實景﹞ 土爾•波爾所魯﹝描寫安南人的心理﹞ La Greffe﹝描寫白人漸漸與土著人融合的過程﹞ 主要以描寫法國人之鄉愁的作品占多數,從主題來看,包括了白人和當地女性的戀愛故事、外派當地官吏的奮鬥史、身處外地的情感生活,特別是描繪風俗、政治問題、人種問題的作品。 我們需要像為求深入探討土著安南人的生活實態,需要有旅居當地多年,熟悉當地生活的法國人作家傑安•馬爾克這樣的作家。﹝記載東亞土著的村莊生活﹞
四、所謂外地文學 一開始,於軍事、政治上的擴張時期,有類似戰記、記行之類的文獻,待文化普及,精神與物質兩方面開展後,才首度出現imagination(幻想)文學。此外外地居住者於心理上不可避免的,其文學的主要主題,不外乎異鄉人的鄉愁、當地的特殊景觀描寫、原住民與外地人的生活三部分。
台灣之外地文學 1.imagination的文學 森鷗外、土居香國等人的詩文是有關於軍事政治方面的。直到發展到籾山衣洲,真正的imagination文學才總算產生。
2.異國情調義文學 伊良子清白、佐藤春夫、西川滿等人所著的『華麗島頌歌』大體上以本地的特殊景觀描寫為主。「由佳利」系的俳句也屬於這類。這些稱為異國情調主義。此外,如以山田義三郎、岩谷莫哀等人為首的「璞玉」派諸位作家,亦致力於歌誦異地生活的鄉愁。異國情調主義在與心理寫實主義渾然融為一體後,才真正成為叱吒一方的大文學學派。 至目前為止的異國情調主義文學,多以民俗的、浮面的風俗描寫為主,多呈現出從旁觀者的角度來檢視時、所易於流於表面的弊病,能夠真正確實去掌握當地居住者心理特性的作品寥寥可數。(p30)
3.文學中的寫實主義為何? 外地與內地不同的最大的社會特徵在於不同於內地的風土之下,與異於內地的人種同住,於當地過著特殊的生活。 若真正對文藝獨特的任務有所醒悟,而試著「活生生」的描寫出共同居住而其風土不同於內地之民族的想法、感覺、生活的特異性的話,則一個生命的縮圖將會就此完備,而所謂「政治的態度」也會意外地深植於文學獨特的領域,屆時寫實主義的一個新品種就此誕生。惟獨此種文學,才是不該於朝不具有該環境的內地(東京)文壇來企求,而應算是外地所具有的獨占性的特色。 「杜鵑」一系的寫實文--- 庄司瓦全、影井香橘---描寫明治三O年代、四O年代的台灣生活的寫實小說。 尾崎幸子『美麗的背景』:渡海來台的內地人中、薪水階級的生活紀錄。 大鹿卓『深山的人們』『蕃婦』:以客觀的寫實手法,豪邁地描繪出內地山間的內地人心理之佳作。 佐藤春夫『霧社』 (發表者:以全然未提及台灣人作家的作品?)
台灣之日本文學該往何處去? 廣義之鄉愁文學•描寫外地景觀的文學•詮釋民族生活的文學 意圖創造台灣獨特的寫實主義系統的文學之人,應該閱讀康拉德,毛姆的寫實小說。特別是描寫婆羅洲,新加坡及沙摩亞群島的”The Trembling of a Leaf”(1922)以及”The Casuarina Tree”(1926)。
關於作者和讀者 1.希望將來的創作者也能夠精通台灣當地諸民族的語言、宗教、祭禮、思想等等。 2.以台灣為舞台的文藝之士,需覺悟到作品僅是寫給少數具有眼光的人,而柴米油鹽的所費之資須從文藝創作之外的地方求得。 3.讀者層的問題:即便是具有高度文學素養的讀者層,當台灣獨自的文學誕生時,是否會加以支持還是未知數。亦即,在外地的文學本身就鮮被重視,創作者應先於中央文壇取得據點,之後才向外地的讀者層邁進。
問題點: 1.島田謹二在舉例說明外地文學時,幾乎都是舉法國文學中之外地文學的例子,而沒有舉當時日本本土的近代文學。此原因為何? 2.(p19L-5起)「自1921年以來巴黎創設「外地文學大獎」。(略)今日各國的外地文學,均非為恣意渙散的消遣性文學,而普遍遵循該國的國策,走著雄健踏實的路線。」(p30)「不過說到寫實主義,不可跟勞動階級寫實主義混為一談。那完全是為了特別的政治目的而施以宣傳、教唆、揭發等技巧,脫離文藝本質之物」 將上面的引用文兩相比較,豈不能看出島田主張之矛盾? 3.居住於台灣的日本人都是些怎樣的人呢?何以說他們對文學毫不關心? 4.島田認為毛姆的小說對外地文學﹝該內容自p35L5起﹞的作家而言是好的入門書,並建議熟讀該書後發明自己的文學作品。針對此點有何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