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摘  要

本文旨在述春秋公羊家之革命改制思想,全文共計五章。

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作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進程及研究範圍內所使用的書籍、資料。

第二章「春秋公羊家的思想特色」,共分兩節,本章乃以《公羊傳》及公羊學的特點為其論述要旨。首先說明《公羊傳》的特點。此節先考察《公羊傳》的作者及傳承情形,繼而標舉《公羊傳》闡釋《春秋》義理與研討《春秋》文理這兩點來明其義。點出《公羊傳》除了注重解說《春秋》微言大義的義理之外,還重視《春秋》用字遣詞、修辭造句的特殊文理,以揭露其中之深意。其次說明公羊學的特點。此節以政治的儒學、批判的儒學與實踐的儒學這三個角度來作論述。說明公羊學不同於心性儒學著重個人心性成德成聖的問題,而是重視治國政策及禮法制度對國家社會所造成的問題,企圖打破政權、制度具有永恆性的說法,力圖透過創新的思維觀點、理論發揮來批評時政、督促禮法制度不斷求新求變,以達太平大同的理想政治。

第三章「革命改制思想的內涵」,共分三節,本章從公羊家由《春秋》的微言大義而闡發出的「春秋新王」、「王魯革命」、「孔子改制」,這三個互相聯繫又切中革命改制思想的學說來作探究,以呈現春秋公羊家革命改制思想的內涵。第一節「春秋新王說」。論述公羊家揭露孔子借魯史所載之人物與事件著《春秋》,以《春秋》一經行天子褒貶進退、存亡繼絕之權,起到當一王之法的作用,進而為一新興之王之意。第二節「王魯革命說」。公羊家解釋孔子為了使《春秋》達到「深切著明《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目的,於是假借王位於魯,以展現孔子心中王者治天下之義。而此中公羊家也揭示了孔子《春秋》富有革命的意涵。第三節「孔子改制說」。公羊家從孔子《春秋》中隱藏改「世卿制」為「選賢制」、改「不親迎制」為「親迎制」等改制立法的含意,來指出孔子欲革除傳統舊制之積弊、創造時代需要且合宜制度的想法,希望使人民生活在合理適宜的禮法規範中。

第四章「革命改制思想的思想發展」,共分三節。本章依據公羊家革命改制思想中所涉及之形上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等問題作一說明。第一節討論「革命改制思想的形上學與道德哲學」,嘗試以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來說明公羊家革命改制思想的形上學觀點,並以其王教概念,明顯受儒家「禮樂教化」命題影響而展現出的道德意識思維,來作為公羊家革命改制思想的道德哲學論述。第二節探究「革命改制思想的政治哲學---三統觀」,舉董仲舒、何休與常州學派等人物為代表,以明公羊家認為新興的王者在改制與治理天下之時,除了依照自己的治國原則而行新的一統之外,還可以參照其他王者的統,使之保存或通於舊統之善之意,以消解新統與舊統之間的政治緊張關係。第三節論述「革命改制思想的歷史哲學---三世說」,此節同樣舉董仲舒、何休與常州學派等公羊家為討論對象,從中彰顯公羊家對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看法。對此,公羊家對《公羊傳》所說之「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作了發揮,解說此為孔子所傳聞之世、孔子所聞之世與孔子所見之世這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並進而引伸此為「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道德演進觀點,以明孔子因時代遠近、關係親疏而造成著《春秋》十二世,有著書法記載詳略不同的現象及孔子寄託於此的深意。

第五章「結論」。扼要歸結出本文之意義與價值。

關鍵字:

《春秋》、《公羊傳》、公羊家、春秋新王、王魯革命、孔子改制、董仲舒、何休

 新增日期20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