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路上的那座四層樓 本校校歌 本校之英文校名
本校校名訂定之初探 淺論本校之校色及其排式 論東吳的英文校訓
東吳大學的人文傳統與實踐精神

校訓  校歌  校長

東吳大學學生藝文活動概述

 

 

東吳大學的人文傳統與實踐精神謝政諭/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兼發展處處長

 

百年來東吳大學的師生

秉持創校的人文關懷理念走出學術藩籬,

以人文活動服務社會與人群,

邁向《大學》親民、止於至善的精神。

 

一、憂患歲月蘊育堅毅的校風

烽火連天的一九○○年大陸的東吳大學創立於大陸蘇州,那是美國監理會結合先後在蘇州創立已二、三十年的──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及上海的中西書院成立一現代西制的「東吳大學堂」。一九四九年大陸易幟,一九五二年蘇州東吳大學改名改制。而在台北的校友借屋於漢口街一簡樸房子倡議復校,百般艱難中於一九五一年成立「東吳補習學校」,授大學課程,為台灣第一所民辦大學。筆者特別提這兩個時間點,回到歷史現場,那是外患日亟、國步艱難、民生凋蔽之刻。一個生於憂患歲月的學府,在困苦環境中培育了師生刻骨銘心的堅毅與熱誠精神。

二、創辦人深厚人文關懷、啟迪後學良好楷模

一個機構創辦人的精神與志節關係既深且鉅,一九○○年東吳大學創立時首任董事長林樂知(Young J. Allen),一八三六年生,一八五八年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州 Emory College ,一八五九年底動身前往中國,一九○七年回美國,在華四十七年,傳教、辦報、興學,素以「中國老友」自居,來華期間,值太平天國與清廷作戰且西方列強以洋槍大砲蠶食中國之時,又逢美國本土爆發南北戰爭之刻。可謂內外環境同時處於戰爭頻仍,就教會經費而言,籌款不易,經費拮据,可想而知。此刻林氏「上午在廣方言館授課、午後赴製造局譯書、夜間編輯《萬國公報》晝夜不停,風雨無阻。(劉家林著,章開沅編;文化傳播與教會學校,一九九六湖北教育出版社)此報刊英文名The Globe Magazine and A Review of the times,林氏主編此報三十多年,介紹新知,影響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等人,被視為是一推動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根源、刊物與人物。

林樂知一生貢獻給中國,而其立論辦學育才的理想為「中西並重」。林氏這般深具洞見與超越時局的作法,是對當時中國學堂或西式學堂,均不滿意下的創舉。「他決定要創立中西書院專為栽培中國弟子起見,非敢希圖虛名,但求實際」。就今日而言,可能俾之無甚高論,但在當時民情不是淪為守舊惡新,視西方為「奇技淫巧」的盲目義和團式的「排外」激情。就是陷於一味擁抱西方盡棄傳統的「西方派」的「媚外」狂潮之中,吾人相信創辦人林樂知先生「中西並重」的真知灼見之理性精神及苦心孤詣的培育中國弟子之態度,是第一代東吳大學師生超越時代局限,孕育人文關懷最佳的活生生典範。而人文精神是中古世紀以降,大學之所以為大的一盞千古不滅的明燈。 

三、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據載,一九○三年,東吳大學創立學術特刊《雁來紅》,一九○六年創刊《東吳月報》、《學桴》等學術刊物,積極倡導學術研究評論與交流,這些學報皆為學生任編輯,教授任顧問,足見當時學生之素質與特色。這所「海闊天高、前瞻開朗,志氣軒昂」(校歌一詞)的學府,自由辯論思想早已培育其中,一九○六年兩學生團體「意志會」、「麗澤會」自由組成,互不隸屬,每週聚會研習,每月辯論乙次。當時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Franic Pott)蒞校觀賞後,帶回聖約翰,開啟年後兩校之「辯論賽」,此舉可能是中國大學生校際辯論賽之濫觴。這等風氣在校園中自然形成,可說是在「人文化成」下訓練「公眾生活中的領袖人物」。

勤儉治校、嚴謹辦學一向是東吳大學的校風,「中西融貫、術德兼修」是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他培育學子不僅要「知」識,更要「知」人以追求「完人」。其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處處展現在其質樸的校園中,也孕育了一代代傑出的人才。大陸時期的東吳學子,在自然科學方面,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殊榮的有化學家顧翼東院士、病毒學家高尚蔭院士、遺傳學家談家楨院士、醫學家宋鴻釧院士、動物學家欽俊德院士、衛生科技學家陸寶麟院士、生物學家劉健康院士,以及享譽中外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政道先生。(李院士從祖父一代,家族中十多人畢業於東吳大學或附屬中學,堪稱典範的東吳家族。)

在社會及人文學科上,成就非凡的東吳人亦不計其數,曾任國際法庭法官或法學巨擘或大法官者,如吳經熊、倪征   、陳霆銳、石超庸、端木愷、梁鋆立、桂裕、王健、楊鐵樑、城仲模、盧仁發等人。財經學者或任部會級地位者有王紹堉、陸潤康、戴立寧、鄧振中等人,再者如人類學家費孝通、社會學家雷潔瓊、藝術學家王季遷、佛學家趙樸初、小說政論家查良庸(金庸)等及語言學家楊其銑、袁鶴翔,社會服務重大貢獻者有嚴道(亞太地區拒菸協會終身榮譽主席)、游象卿(國際佛光會總會副總會長)、辜濂松(台北國際社區文化基金會(TICCF)董事長)、黃石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秘書長)、葉宏燈(東莞台商協會前會長、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創辦人)、黃豐月(國際同濟會中華民國總會副會長)、邵慶明(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當代散文學者張曉風、張曼娟以及「流氓」教授詩人林建隆等等列舉所知之大端者,都是在洋溢自由論學之校風下的卓然有成之東吳人,他們在專業領域上或享譽中外,或者在推動社會慈善文化活動尤具無比宏大的影響力,其志節與行動積極造福人群,展現一代代東吳人深遠的人文精神。

四、落實人文關懷從服務社區做起

東吳大學重視「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其來有自。早在一九一○年代,語言學者李伯蓮先生「經常帶領學生參觀蘇州的一些社區,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社會和風俗語言習慣,為學生提供了最好的語言環境。」(王國平,二○○○,百年掠影---從東吳大學到蘇州大學。江蘇:蘇州大學,頁四十一)。這種緊密互動,不僅大陸時期如此,台灣階段尤其發揮的淋漓盡致,一九七三年社會學系創始人楊懋春教授秉「研究社會、服務社會」之理念,於次年開啟全國首創的「大學實驗社區」模式,為東吳大學與臨溪社區創造了「學習服務、支援與回饋」的社區工作典範,筆者就學、就業於母校逾四分之一世紀,無怨無悔投入社區工作。而後的大學童軍團反哺輔導社區童子軍,幼幼社投入到士林、北投、萬華的「體惠育幼院」、「廣慈博愛院」、「快樂兒童中心」。社服團到偏遠的花蓮卓溪鄉,法服社全省走透透的「法律服務隊」、音樂系合唱團全省巡迴演唱,二、三十年從未中止。。

微生物系的「雙溪淨溪活動與結合中小學的生態研究」,歷史系的「社區文史采風口訪研討」,日文系的「日本茶道」、「全省高中生日文演講比賽」,日、德兩系的協助建中、北一女、大直高中的「第二外語教學」,課外組結合數十個學生社團每週輔導鄰近中小學辦「聯課活動」;法律、德文、政治、微生物及正言社、康輔社利用假日辦理高中生多元知能與才藝研習營。近年學校成立發展處,更把社區聯繫與服務視為重點工作之一,與台北市文化局合辦「思想月」;參與士林區公所的「國際文化節」、士林官邸、故宮博物院的「親善表演」、「音樂嘉年華」、「慈善遊藝活動」;內湖區敦親睦鄰活動;以及士林高商、大直高中、至善國中與東吳大學結盟的「雙溪學園」。可以說,東吳人秉學習、貢獻、服務之精神,帶動社區民眾「歡喜作、甘願受」,誠如湖山國小訓輔主任張更海感性的說道,東吳師生的投入是「大手牽小手快樂向前行」(東吳大學 課外組主辦,二○○一,學校與社區──活動教育研討會,頁三十二),這是東吳人無私的奉獻,亦是落實「民胞物與」的人文精神之點滴寫照。

在研究社會,服務人群的理念下,東吳大學師生把教室內、課堂上的理論帶到社區,藉由理論與實務的對照,進一步提煉學養與志節。除上述一部分例證外,本校的老師參與公共服務亦從不後人,無論是專業的諮詢,如政府部門或非營利組織或大眾傳播的評論,在在展現東吳人專業、理性、多元的社會關懷。在研究上東吳大學亦奮勉前行,以上個學年度為例,各種大型或國際學術研討會就有二十多項。再如中文系與故宮博物館合作的「古今圖書集成」一千多萬言的資訊化工程。文學院八大領域在國科會支援下以「地理資訊系統」(GIS)為方法所做的「人文社會實驗室──台北市士林區人文社會變遷研究」。又如跨院系的「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及與巴黎社科院合作的「藝術與美學研究室」,可說結合社區資源與現代資訊所做的一項深度的學術探討,亦是另一層次的社區人文關懷。

一九九七年筆者在美國知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訪問,適逢其建校二五○年,在各項慶祝活動中,該校引以為豪的特色之一就是「學校社區一家親」(communiversity)一項具「社區與世界」等量關懷的大學開放日(university day)活動,充分展現給社區人士參與,筆者對其與社區一體感的精緻活動深有所感。「登山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大學不能只是「學術象牙塔」,只為孤芳自賞的研究而已。百年來的東吳大學師生秉持創校的人文關懷理念,以「堅毅」的情操,「熱誠」的態度,落實「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秉「時習-實習」之道,走出學術藩籬,以人文活動展現對社區的關懷與支助,再從「回饋」中繼續探索知識的構成與作用,擴大服務社會與人群,一步步邁向《大學》親民與止於至善的崇高人文精神。

(本文轉載自《文訊》雜誌第一九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