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學報目錄>

題               目 作 者
從家庭觀點探討青少年問題的防法措施與福利服務 謝秀芬
不斷的牽繫-一位單身女性"離家困擾"的改變歷程分析 王行
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 王行
莫藜藜
日本社區家庭教育振興策略 余巧芸
由中美貧窮現制之檢討論我國貧窮線之研擬 李淑容
心智發展障礙者家庭在宅服務方案之評估研究 周月清
社會工作者對臨終病人家屬的服務 莫藜藜
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 張英陣
彭淑華
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證研究 趙碧華
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 萬育維
賴資雯
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 王國羽
國民年金與政府角色-兼論社會福利「排除政治化」邏輯的困境 張世雄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家庭觀點探討青少年問題的預防措施與福利服務 top
作者 謝秀芬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教授)
摘要
  青少年問題是世界各國普遍的現象,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使得台灣家庭 在結構和功能都起了變化。家庭功能勢微是普遍的現象,許多傳統家庭的功能被分工分業 的制度所取代。家庭被整合到經濟發展體系中,加上青少年的問題和需求的特殊性,使得父母無暇也無能力去擔負傳統家庭對青少年子女教育和照顧之責。問題青少年出自問題家庭,如何預防青少年問題的產生需要靠國家、社會和家庭共同協力,政府和社會有責任來支持家庭,協助家庭增強家庭教育和子女社會化,此種家庭責無旁貸的功能。

  近年來我國政府和民間團體致力於一般家庭的青少年問題的防治工作不遺餘力,畢竟 有問題的青少年仍佔少數,應該關心社區中一般正常青少年。在政府和民間機構預防青少年問題的策略上大致可分為五種方式:

  1. 諮詢輔導:以專線電話和面對面提供諮詢輔導服務。
  2. 親職教育:加強父母的親職能力,提供各種講座和父母效能訓練方案。
  3. 休閒育樂活動:提供各種休閒設備和場所,並在社區中辦理各種活動,使青少年能舒展身心,並促進親子關係和諧。
  4. 知性成長訓練活動:協助青少年自我發展,心理衛生和才藝訓練等各種講座和研習。
  5. 出版書刊和結合大眾傳播媒體推廣教育。

  以上的服務措施以青少年及其家庭為對象。但服務方案有部份仍缺各部會的整合和對家庭的考量,本文將評估並提出建議。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斷的牽繫-一位單身女性“離家困擾"的改變歷程分析  top
作者 王行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研究者希望發展出更適合實務界,能將經驗素材完整而相關呈現出來的研究方法,而 修改了Greenberg 與Rice的任務分析法 (Task Analysis)分析一位具有『離家困擾』的單身 女性其接受心理治療的改變歷程,做為實務界類似案例處遇之參考。

  文中先將治療者的個人理論 (Personal Theory)交待清楚,再將三次會談摘要描述出 來,並整理出十五項重要的治療要件,然後針對「分離」與「自愛」的治療目標,加以討論。最後對實務工作的研究心得做些分享與建議。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  top
作者 王行 莫藜藜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本研究採用社會學的家庭功能論和衝突論的觀點,從家庭功能、家庭需求、家人關係以及性別角色分別探討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經過個別訪談 (24位)及團體座談 (12位) 的質化研究方式,分析出36位來自都會社區中產階層家庭的已婚男士,對於家庭的觀點所獲之結論如下:
  1. 「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型態,雖仍主導受訪男士們對家務分工的看法,但事實上他們大部份都參與家事,並能侃侃而談,似乎不認為做家事是丟臉的事。因此,現代家庭因可能需承擔更多的責任,使得男人不易置身事外。
  2. 在對家庭需求的看法中發現,受訪者似仍將自己看成是情境的主體,認為男性的天賦職責在照顧他的家庭 (以及他的原生家庭)。因此較多男士感受到的是「家庭需要他」的責任,而較少感受自己對家庭的需求。
  3. 在對家人關係的看法中發現,大多數表示家人關係中以夫妻關係較令人滿意,夫妻間彼此的依賴、期許與責任,比過去的社會更密切。
  4. 在對性別角色的看法中發現,雖然絕大部份受訪者不排斥妻子就業,與鼓勵兒女就學,但是「男女有別」仍然像一條法則,限制了他們對女性生涯發展的看法。現代 家庭正走向兩性平權的說法,可能稍嫌樂觀。
  5. 工作是有一些受訪男士的生活重心,也是他們的快樂和人際關係的主要來源,沒有了工作,似乎沒有了自尊心。這也影響了他們對家庭的責任,以「經濟責任」為主導的態度。
  6. 受訪男士大多樂於與兒女互動,特別在兒女知識教育方面的重視,然而在教養上的性別差異仍舊存在:對兒子較強調其智育,對女兒較強調其德育。
  7. 家族觀念仍然深深影響部份受訪的男士,在訪談過程中,。他們主動提出對「長子責任」的積極和消極的看法,「傳宗接代,祖德留芳」在他們家庭生活中的意義, 以及現代「孝道」的觀念和實踐。

  整體看來,本研究的結果似乎也顯示出現代已婚男士的「既現代,又傳統」的家庭價值觀,他們一方面接受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觀念,想要做個「新好男人」,想要顧家,顧妻子,也顧兒女。但是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少傳統的想法,特別是在性別角色與家族觀念方面。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本社區家庭教育振興策略  top
作者 余巧芸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本研究以了解日本戰後政府在家庭教育服務工作方面實施的現況與發展為目的。以文獻探討和訪問法搜集資料,整理分析而成。

  日本文部省於1947年公佈「教育基本法」,1949年制定「社會教育法」,家庭教育依法成為社會教育重要的一環,以推行「家庭教育振興工作」為其工作指標。本研究內容即以文部省和各地方教育委員會,在此工作指標下的工作內容為範圍。

  本研究大綱全文除前言外,包括 一、日本家庭服務工作之沿革。 二、日本家庭教育服務工作的行政組織與經費。 三、日本社區家庭教育振興工作內容與方式。 四、日本家庭教育服務工作的成效與特色。 五、綜合分析。 六、可供我國家庭教育工作參考之建議。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中美貧窮線現制之檢討論我國貧窮線之研擬  top
作者 李淑容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本文旨在擬議新的貧窮線,作為我國社會救助政策改進之參考。本文首先探討貧窮的問題及成因,針對對貧窮成因的不同看法說明不同的濟貧觀點及策略,討論貧窮界定的三個方式,包括: (1)絕對的貧窮; (2)相對的貧窮;與 (3)主觀的貧窮。接著討論美國貧窮線的現制、缺失與擬議的改變。並進一步討論台灣現行貧窮線界定所存在的問題,如:過分嚴苛,未符合最低生活標準;未周詳考慮家庭人口規模,形成不公;採行不同貧窮線倍數作為補助標準,造成混淆等,並討論學者專家所擬議的改變。最後,作者試著研擬一新的較能符合生活現況的貧窮線,作為一全國通行的貧窮線。此一貧窮線除更能反應低收入生活實際需要外,可依等值量表 (equivalent scale)按戶內人口數、成人小孩分別予以調整;並可依各地都市化程度分為都市、城鎮、鄉村,而將該貧窮線分別乘上1.1,0.9 和 0.7等倍數,以符合地區性物價水準的差異。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智發展障礙者家庭在宅服務方案之評估研究  top
作者 周月清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本研究是針對心路文教基金會自八十二年四月至八月所提供心智發展障礙者家庭在宅服務之評估研究,以了解此服務方案是否有助於減輕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長期來的照顧負擔。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包括接受服務之家庭與提供服務之在宅員,受訪家庭以接受服務達一個月以上為樣本作全面性普查,共得有效樣本13家,而在宅員則以提供此13家服務之所有在宅員13名。研究工具為兩份閉鎖式與開放式問題兼具之問卷『家庭對在宅服務之服務後評估』與『在宅員對在宅服務之服務後評估』。

  本研究結果如下:

  從受訪父母對在宅服務滿意度量化測量,普通反應為滿意,整體而言,家庭對在宅員之服務態度最為滿意;但對在宅員之緊急事件處理技巧,與搬動障礙者的技巧較為不肯定。

  1. 受訪父母對在宅服務之質化資料評估結果,發現與量化資料頗為一致,如父母對在宅員的耐心、愛心、熱心、和氣、親切的態度滿意,肯定在宅服務對減輕父母本身壓力有幫助,使其有休息、喘氣、安心辦事、參與社交活動的機會。
  2. 受訪父母對在宅服務不滿意的原因,皆來自行政因素,如服務時數不夠長、在宅員的調度不便、行政連繫的浪費、和在宅員的流動率等。
  3. 根據在宅員之評估資料,在宅員對本方案之職前訓練、個別與團體督導、及個案安排等普遍反應滿意。
  4. 根據在宅員之質化資料,89% 之在宅員肯定在宅服務可以協助案家照顧子女的負擔;同時可以協助家庭安心工作、外出辦事、渡假、休息、和重新與人建立關係。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建議如下:

  1. 加強宣導工作,尤其是針對低收入者之家庭。
  2. 加強在宅員有關緊急事件處理與搬動發展障礙者的技巧。
  3. 在宅員流動率高的問題,有關當局應當提出具體解決方法,如提高鐘點費、享有機構工作人員任用福利(如勞保)等等。
  4. 配合在宅服務的提供,行政當局籌畫發展其他多樣化服務項目,以供家庭選擇,如加長服務時樹、過夜服務、長期性褓姆服務及其他家庭諮商服務等。
  5. 繼續從事此類實務工作之方案評估研究,以確保服務品質與案主權益。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會工作者對臨終病人家屬的服務  top
作者 莫藜藜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家屬是病人支持的來源,家屬的態度足以影響病人的自我觀感及其疾病狀況,而在病人罹病之過程中,家屬所受到的壓力與挫折不見得輕於病人遭受的痛苦,故醫務社會工作者不應忽視病人家屬,而應協助他們解決問題,排解困擾,並適度地給予指導,使他們發揮潛在的豐厚能力,幫助病人及其家庭度過難關。

  「死者何辜,生者何堪?」這是對臨終病人家屬最適切的寫照。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院中遇到臨終與死亡的案例可能性非常大,在協助及輔導臨終病人時最重要的是使其在剩下的生命中活得有意義、有尊嚴。而在家屬方面,如何在此過程中協助家屬面對事實,使他們能幫助病人減輕焦慮,進而得到支持與安慰,將來在喪親之後,如何面對現實。

  因此,本文擬先探討家屬在面對親人瀕死時的反應和需求;其次乃本文之重點,社會工作者如何協助臨終病人家屬,包括:與家屬的首次社會工作會談;繼續提供對家屬的服務時,如何協助其解決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從家庭社會工作的理念來看如何協助家屬。

  以家庭為整體的社會工作,運用家庭角色功能、家庭溝通、家庭系統等理論,幫助臨終病人家屬同時完成二組任務,一方面幫助臨終的家人,另方面再重組家庭。

  總之,社會工作的介入可能侷限於危機存在的期間,或可以有較長時間,乃決定於疾病和家庭問題的性質。早期介入病人和家屬─如第一次知道病人預後不佳時─是重要的。社工者與家庭系統的接觸,先是病人,然後移至配偶、父母,以及其他家人。而工作方式, 是與個別家人短期接觸後,可嘗試聯合家庭次團體的方式,強調家庭溝通的重要性。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  top
作者 張英陣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彭淑華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副教授)
摘要

  過去的單親家庭研究大都將焦點集中於單親家庭的「問題」上,雖對認識單親家庭有所貢獻,但總無法擺脫對許多單親家庭的負面刻板印象。本文嘗試從優勢的觀點、從正向積極的一面,去了解單親家庭。

  本研究係一探索性質化研究,採用標的團體與個別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從28位低收入與中產階級的單親家長的資料發現,單親家長的自我成長、單親家庭子女的成熟與獨立、 親密的親子關係、財務自主性的增高、與社會支持網絡等五方面,是我國單親家庭最常見的優勢。

  依據研究結果,作者提出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實務的建議,以強化單親家庭的內在與外在優勢,以期有效協助單親家庭。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證研究  top
作者 趙碧華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由於工業化、都市化、家庭結構解組及學校功能扭曲的影響下,少年逃學逃家問題益形嚴重。而逃學、逃家的少年是眾多少年偏差行為、犯罪行為的前兆,會導致更嚴重的行為問題。目前我國社會對少年逃學、逃家的問題,缺乏有系統的實驗性研究。本研究本諸社會心理學理論探究逃學、逃家原因,作為最具本土化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可供少年逃學、逃家微觀的、臨床的輔導、矯治計劃之用,和巨視的訂定防治少年逃學、逃家對策的參考,此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有關研究理論基礎,目前我國有關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研究文獻不多,多為翻譯資料, 本研究佳作有關文獻之整理探討,並提出犯罪學家雷克利斯(Reckless)所主張的抑制理論 (Containment Theory),發展出研究架構,即以拉力及推力為主要犯罪行為分析基礎,由於拉力來自外界社會環境、及推力是導源於心理的基本動力,二者相互活動來解釋犯罪行為的發生,該理論後又以內在抑制力及外在抑制力來解釋抗制內在推力及外在拉力,以阻止犯罪行為發生。

  研究方法與設計方面,本研究係屬於實證性研究性質,研究資料範圍包括1.文獻 資料: 透過整理國內外有關逃學、逃家少年方面的文章,以建構理論基礎。2.「實證調查訪問資料,以設計問卷為工具,進行集體調查及個別訪問,蒐集研究資料。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少年個人基本特質、家庭特質、外在拉力、外在抑制力、內在抑制力、內在推力、 偏差行為狀況、少年逃家、逃學狀況等部份。

  量表部份係根據抑制理論所提假設設計修正而來。問卷亦經十位學者專家開會討論提供修正意見,建立內容效度。抽樣方面,係以研究目的,依行為性質分為正常少年、不良有虞犯狀況少年及犯罪少年等三類,共抽取正常少年,指在學少年402位,有效樣本為383位; 不良虞犯狀況少年指保護管束少年、少輔會輔導少年抽取210位,有效樣本為191位 ; 犯罪少年,指少年輔育院少年,以分層集體抽樣,抽取306位樣本,有效樣本為267位,全部抽 取樣本918位,有效樣本計841位,所蒐集之有效問卷資料作為正式分析之用。資料整理分析係利用電子計算機,採社會科學統計電腦程式組(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處理,問卷經過錄編碼(Coding),依分析架構進行,主要分析分法為次數百分比分析、平均數標準差、卡方分析、皮爾遜簡單相關、變異數分析、t檢定及因素分析等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可歸納為下列數點:

  1. 少年有近一半表示曾有逃學三次以上的經驗,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嚴重問題。逃學時大多是與二、三人在一起決定,顯示同儕的影響力;逃學後最多數去的地方是以電動玩具店、在街頭到處逛為主;而逃學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業成績低落、缺乏學習動機、逃避考試、作業未繳、師生關係失調及學校處罰不當而逃學,是值得提供給有關單位解決少年逃學問題的參考。
  2. 少年逃家的情形,亦有約三分之一的少年有逃家三次以上的經驗,是相當高的比例。少年大多是與二、三人在一起決定逃家的;離家後通常住在當地的朋友家 ; 離家出走的主因是對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滿、負氣爭吵、因嚴重過錯怕被處罰、以及追求獨立成人的地位等。
  3. 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外在拉力上五個共同因素向度,均呈現顯著差異程度,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其有關外在環境拉力、不良朋友影響、家庭關係影響、接觸不良大眾傳播訊息、接觸偏差行為團體及整體外在拉力方面,平均數呈顯著差異。且一般少年逃學與逃家少年間確有差異存在,一般少年外在拉力小,而逃學逃家少年的外在拉力平均數最高。
  4. 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外在抑制力上六個共同因素向度上,其中有效監督、合理的規範 及期待、制度的增強力量、有效的訓誡,合理的行動規則及外在抑制力整體,均達到顯著 地平均數差異。僅有認同歸屬意識未達顯著差異。且一般少年的外在抑制力平均數,比逃學逃家少年來得高。
  5. 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內在抑制力方面,七共同因素向度上,有五個因素達顯著差異,分別為良好的導向、降低緊張理由化能力、強化責任感、挫折容忍力、良好的自我概念及整體的內在抑制力均達顯著差異。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內在抑制力方面,以一般少年的平均數最高,而逃學逃家少年的平均最低。
  6. 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內在推力上,兩個共同因素,恐懼不平狀況及攻擊反抗心理均有顯著差異。不同行為類型的少年在內在推力的差異,以一般少年的平均較低,而犯罪少年的內在推力較高。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
-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
  top
作者 萬育維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賴資雯  (研究助理)
摘要

  兒童保護工作在政府民間福利機構共同推展下,雖然已有法規上與實際作法上的突破,但是仍面臨不少的困境,譬如:社工員專業倫理認同不足、理論發展尚未成熟、大眾認知有待教育、未建立機構協調聯繫與專業合作制度‥.等。在諸多困境中最直接而且重要影響兒保工作成效的就是工作人員的認同投入與工作滿意程度。因此,本研究對象僅以台北市社會局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實際從事兒童保護業務經驗之社會工作員為主體,全部共有五十九名。探討下列兩個問題:1.各社福中心之社工員在從事兒保業務時,對於兒童保護工作的工作認知和態度、工作內容與工作量、兒保工作滿意度之實際狀況為何?2. 個人屬性、機構特質、組織氣候與對於兒童保護專業認同是如何影響工作滿意程度?由問卷所得的資料可知:大多數社福中心具有政策專業取向,且彼此問的聯繫程度很強,能相互溝通協調;此外,各中心兒保工作的制度、結構性、業主關係、同事關係、督導領導風格差異性頗大;並且大多數社福中心的社工員在理論上雖然認同兒保工作的哲學理念、價值觀、倫理觀,但對於實際面,包括兒保工作專業知識體系、功能、目的方法、將倫理守則付諸實際行動、應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認同度卻很低;上述種種情形皆會影響到社工員從事兒保工作時的滿意度。此外,迴歸分析之結果顯示:專業認同各構面當中的 「專業 投入的認同」變項,以及組織氣候各構面當中的「制度因素」、「督導領導」變項最可以 預測社工員從事兒保工作的滿意程度。最後,分別針對:兒保工作在執行過程中的制度面和工作內容、同事和督導關係、社工教育和職訓練的設計上提出建議。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 top
作者 王國羽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本文由政策的觀點檢視早期療育政策的理論與模式。並依此分析臺灣兒童福利法內有關早期療育政策的規定。作者認為早期療育對身心障礙兒童的發展就理論與實證來說皆相當重要。但是國內引進該項政策與制度時並未釐清它背後的理由,亦未清楚的定位我們的模式。因此,兒福法雖有規定但仍不足以確切實施早期療育政策。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二期
出版年 1996
篇名 民年金與政府角色兼論社會福利「排除政治化」邏輯的困境 top
作者 張世雄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
摘要
  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福利角色和權貴界定不清,是炒熱國民年金議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對於多數學者專家所主張,應該儘可能脫離制度化,才能使行政和財務設計完美的年金制度,產生其想要的效果。選舉程序和地方自治權責合一,即是「責任政治」的重要環節。 在政治責任歸屬確定下,經濟學和財政學方能提供有關「效率」問題的探討。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有嚴重的區域不均衡情況考量下,全民性的「年金型保險」和「津貼型年金」,當由 中央政府分階段漸進實施,而選擇性的「老年社會救濟」則由地方政府作補充性的辦理。 同時,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和補助關係,也必需有合理化的依據,以強化地方的自主性作為與實驗創新。這種政府權力結構性的考量,才能排除「福利國家」的威權主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