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學報目錄>

題      作 者
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的期待之研究 謝秀芬
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 王 行
從離婚問題探討健康的婚姻 余巧芸
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觀念與態度之研究 莫藜藜
變遷中的家庭與社會工作教育 鄭麗珍
家庭與青少年生活型態之建構 闕漢中&趙碧華
樂齡女童軍-老年社會工作的新嘗試 關銳宣&陳肇始
美國社會工作教育-挑戰與危機 演講稿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 top
作者 謝秀芬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教授 )

摘要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社會已有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離婚率也逐年增加,對於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念或家人關係,是否已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 生變化?若發生變化,是怎樣的變化,有必要加以探討。未來在研擬家庭政策、規劃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或家庭服務方案,以強化家庭功能,預防家庭問 題的產生方能有正確方向。本研究採質化與量化研究並行方式,第一年深入 訪問58位不同年齡、教育、婚姻狀況、職業、家庭週期、家庭結構等特性的 婦女。第二年則採問卷訪問方式收集資料,依第一年的研究發現就家庭關係 、生活安排、子女教育、家庭和子女對個人的意義等,自製問卷量表,依都市化層級,抽取婦女樣本, 以瞭解樣本之基本特性和家庭特質的不同,對於家庭關係、生活安排、子女教育、家庭和子女對個人的意義有何影響,共獲 得有效樣本561份。結果發現家庭價值觀受婦女的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個人收入、家庭型態、家庭週期、家庭結構、子女數、家計主要 維持者等特性之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    top
作者 王行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在家庭結構變遷的影響下,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的觀念與看法。包括:對夫妻角色的期待.對妻子就業的看法.及對婦女地位的看法。
  本研究對象以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四區之已婚男性為樣本,分層隨機取樣,有效樣本共 2440份。
  研究結果中發現:在夫妻性別角色期待上,現代男士們認為不論妻子.丈夫皆應先關心家人健康,然後孝順父母,公婆之後,才是共同安頓一個溫暖的窩;至於對夫妻之間的關係,相較大都 不甚重視。在對妻子就業的看法上,雖然大多男性持贊成態度,但無論贊成與不贊成的主要條件中,仍見女人以家為重的觀念。在對婦女地位的看法方面,多數男性雖歡迎家中妻子地位提高,但亦認同女性三從四德對社會的價值。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離婚問題探討健康的婚姻觀  top
作者 余巧芸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文獻,試從離婚問題,即所謂不健康的婚姻關係,探討健康的婚姻觀為何。但,離婚問題可探討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可能一一探究 。本文主要根據中、日家庭問題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文獻與案例,進行檢討 、分析。全文內容包含五大部份。即:壹、緒論。主要從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現今社會環境下的離婚概況。 包括結婚與離婚之間、台灣地區的離婚率、司法院離婚事件、離婚率高昇的因素、社會變動與婚姻。
貳、離婚的意義與價值。主要包括離婚的意義、家庭病理與因應、離婚的病理與家人的病理、離婚的影響與價值。
參、從離婚個案探討家庭關係與離婚。包括從原生家庭的人際關係與離婚、家庭發展階段與離婚。
肆、性別與離婚。
伍、結語。從參、肆的分析比較中提出所見要點,並從中提出個人所見之健康的婚姻觀。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   top
作者 莫藜藜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先從理論基礎瞭解與主題相關之一般概念,再自行設計「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問卷,調查統計有效問卷2440份。經資料分析分三大方面陳述研究發現:

1.家務分工事實方面:
(1).受訪男士每週在料理家務、照顧子女和管帳理財等方面所花的時間各以 平均五小時以下者佔大多數。
(2).已婚男士們最常做的家事勞務皆不為每日經常性的事;所做前五項排序 皆無與其妻重疊之項,可見其分工有性別區隔現象。而最常做的照顧子女項目 是從事室外活動。至於管帳理財則較常投入的是家中的大型開支部份。

2.家務分工態度方面:
(1).多數男士對參與家事持肯定的看法;但當丈夫一人是家中經濟來源時, 傾向只負責女人做不來的家事;而當兩人都是家中經濟來源時,則會有「誰有空誰就做」的態度。
(2).大多數皆同意有察覺到孩子們希望經常和他在一起,並且與社經地位呈正相關。
(3).多數男人同意養家不完全是男人的責任;但丈夫一人為家中經濟來源、 或教育程度較低者,較持傳統性別態度;而夫妻兩人皆經濟來源、或教育程度較高者,較持現代的性別態度。

3.家務分工滿意程度:
(1).最影響料理家務滿意程度的是:認為幫忙家務是體貼的男人。而最影響照顧子女滿意程度的是:察覺到孩子希望經常和他在一起。

    由家務分工態度與分工事實之差距,可見已婚男性「觀念上支持,行動上卻仍保守」的形變質不變的事實,但社會的趨勢是期待「形」變,「質」也需對應的變。另外,從規範資源論→到符號互動論→到交換與選擇理論,其所強調的概念是從傳統到現代的態度,事實上,家庭已走到互助論的時候了。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遷中的家庭與社會工作教育    top
作者 鄭麗珍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摘要

        「家庭」一直就是社會工作實務的主要工作對象,幾乎所有社會工作學系或學院都會把與家庭領域相關的課程列入其必修或選修的學分中,以培養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社會工作員。 而台灣的家庭近二十年來受到快速變遷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衝擊之下,家庭面臨許多新困境,進而影響到家庭內各個成員的生活福祉。同時,家庭也是社會整體運作所依賴的基本單位,家庭的變遷也將影響到社會其他體系的運作。面對變遷中家庭所帶來各式各樣的挑戰,及家庭問題的日益複雜,社會工作教育如何因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或情境,已普受許多 社會工作教育者的重視。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建議與家庭領域相關的課程需要能配合變遷中家庭的社會情境而設計, 使課程內容具有切身性及前瞻性,並鼓勵啟發學生透過討論,充分「暴露」於一些令人爭議的 課題中,以發展其成為獨立自主的思考者、觀察者和行動者。本文的討論分成三部份:一、社會工作教育的回顧,探討目前存在於社會工作教育的問題及其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影響。二 、變遷中家庭的困境與需求,討論變遷中的家庭所在的環境壓力與其所面臨的困境。三、社會工作教育課程的再省思,建議幾個令人爭議的社會工作課題應納入與家庭領域相關的社會工作教育課程內,讓社會工作系學生於討論這些課題中體會社會工作專業之工作理念,而增加其專業認同。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庭與青少年生活型態之建構 top
作者 闕漢中&趙碧華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
摘要

        鑑於台灣社會變遷中青少年的福利需求不易顯明,研究者以直接紀錄青少年日常生活經驗的方式,一方面瞭解青少年生活範疇、目標與感受等,另一方面探討其福利需求。本研究以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針對台北都會地區的高中階段青少年樣本58名搜集質化與量化資料。並運用內容分析與關聯性分析逐步釐清青少年生活的情境 、動力和需求。研究的基本假設認為青少年在面臨家庭與相關社會制度間失調的壓力下,其建構 自我生活空間的需求是迫切的,也將反應在其日常生活的表現上。

        現階段的主要研究發現包括:

一、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感覺「值得一提」的事件依其性質大致可歸屬成四大類,以數量多寡論分別是:「結構性」、「休閒性」、「內省性」、「過渡性」,各類事件的主要發生地點是學校、家中、社區及其它。

二、各類性質事件對青少年有不同的意義:「結構性」事件帶給青少年的大多是壓力的經驗,「過渡性」事件則有較多自我肯定的意涵;「休閒性」事件讓青少年有自由發揮的機會,而「內省性」事 件則意謂著自我批判。

三、在事件發生的情境上,除了「結構性」事件中,均以「獨自一人」為最常之情境;「獨自一人」 亦是「結構性」事件三個主要發生情境之一。

四、青少年就面對各個生活事件時所感到需要的、充份的及不足的條件加以評析,在大部份的事件上均圈選「自己」的條件,其次圈選了「物質」的條件;而只有在不及半數的事件上青少年感覺需要「他人」的條件。

五、青少年各樣情緒隨著各類事件出現之頻率及事件發生地點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除了「結構性」事件有較高頻率的「正向動感」之外,其他三類事件均在「正向情感」上有最高的頻率。「內省性」事件是 四類事件中最負向而不具動感的。發生於「學校」的事件有較高頻率的負向情感及負向動感,發生在「其它」的事件上則有較高頻率的正向情感及正向動感。

        這些結果顯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經驗隨其不同的情境結構之意涵而變化多端,但也可由某些外在的結構因素及內在的信念與認知因素之交互運作型態中預期一些特定的範疇。在任何經驗範疇中,青少年均頗重視社會及自我的期許,並在意自己所能投注的動力。青少年對自我在滿足生活經驗要求的動力上顯然有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也因此感到相當程度的壓力與負面情緒。相形之下,青少年在對物質及他人條件 的需求上,則較易滿足。無論在哪一方面,家庭對青少年均有不可忽視的助力,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獲取自主性及自我肯定的主要場所。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齡女童軍-老年社會工作的新嘗試 top
作者 關銳宣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
陳肇始
(香港城市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人口老化在全世界都帶來極大的社會衝擊。而老年人士實在是極具潛力的社會志願服務資源。在人類壽命加增,身體健康日漸改善,提早退休的趨勢下,高齡人士無疑在志願服務上可以提供極大的義工行列。在一九九零年下旬香港女童軍總會在筆者的倡議下開展一項新的試驗計劃,就是樂齡女童軍。在下文中我們會首先報導上述計劃的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看看其他社會人士對她們的態度及評價。總括而言,樂齡女童軍的表現獲得大眾的高度讚揚及一致好評。 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上亦帶來不少啟示。對台灣推展高齡制服小組的構思亦可以有所借鏡。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三期
出版年 1997
篇名 國社會工作教育-挑戰與危機「演講稿摘錄」top
作者 Shanti K. Khinduka博士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 )
譯      者:鄭麗珍
前言

      謝謝貴校的邀請,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有關於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現況。演講 內容將包括四部份:一、影響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環境因素;二、介紹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全貌;三、討論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的挑戰與危機;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