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學報目錄>

題     目 作 者
慢性精神病障礙者安置照顧模式之初探-以台北市領有殘障手冊者為例 萬育維
方雅麗
曾婉君
日本老人福利政策新趨勢:高齡社會的挑戰 莊秀美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建構的理念初探 李明政
受虐兒童對父母施虐的因應行為之初探 鄭麗珍
王淑娟
既營利且競爭的公辦民營模式──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童健康保險為例 郭登聰
R•A案例分析:多重家人關係問題之個案工作以心理社會學派處遇模式為中心 余巧芸

墨、孟、莊三子社會思想與當代社會工作

周月清
陳純適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慢性精神病障礙者安置照顧模式之初探-以台北市領有殘障手冊者為例
作者 萬育維(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所教授兼所長)
方雅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班研究生)
曾婉君(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top
摘要
        有關慢性精神障礙者之復健和照顧問題等議題,從傳統的機構式照顧服務到八O年代之「回歸主流」去機構化運動,以及日後的社區照顧等..在在顯示慢性精神障礙者照顧之複雜性與多變性;其中包括了醫療與福利的分工問題、社區安置的地點和社區接納的問題..等。依據社會局87年6月份的資料顯示,台北市領有殘障手冊的精神病患者共有6,143人,面對這一群體,在有限人力之下僅提供殘障鑑定、手冊領取、經濟補勵、保費補助、就業個案、個案權益受捐之協調處理,然對其安置之服務措施之規劃仍久缺,尤其是在去(86)年4月間因為健保局不再給付私立診所超收床位,而導致釋出病人無從安置,引起的問題受到多方關切。

本研究之內容包括:1.了解慢性精神障礙者對安置照顧之需求;2.探討台北市慢性精神障礙者安置之資源運用狀況;3.參考國外慢性精神障礙者安置照顧服務,以建構醫療及社政分工合作模式。研究中以文獻整理,機構訪談、座談會等,並對台北地區提供安置照顧之公、私立醫院診所進行問卷調查,以蒐集本研究所需資料。研究結果提出目前安置慢性精神障礙者之困難,再者,根據問卷、訪談、座談會等集結專家們之意見,並提出「慢性精神障礙者安置照顧流程圖」、精神障礙者照顧體系權責劃分、「出院評估流程圖」與指標建構、「慢性精神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流程」。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社政、衛生及相關實務界之幾項建議,以期能對慢性精神障礙者及照顧者,提供更切合需要之服務。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本老人福利政策新趨勢:高齡社會的挑戰
作者 莊秀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top
摘要
  日本的人口老化率已超過16%;老人福利法自公布實施以來,也已歷經30餘年。不管是人口老化速度或是老人福利政策的制定,都為亞洲各國的先驅。近年來,日本進行一連串的老人福利相關政策之改革;1989年的黃金計劃、翌年的福利八法及醫療保險法之改訂、1994年的新黃金計劃、之後有老人照護保險之規劃、國民年金保險法之改訂等。以上的老人福利政策的改革都是以因應高齡社會為前提而加以規劃。

日本的社會福利在早期階段不少是直接移植歐美各國的福利措施,然而從近年來各種社會福利政策的取向來看,有回歸到文化原點考量的趨勢,強調1970年代提倡的「日本型福利社會」之建構。「日本型福利社會」主張結合公共部門、市埸與非正式部門的力量,以社區照護、社區福利為基礎,並鼓勵國民參與,乃是折衷東西方需求的福利建構。日本在學習歐美福利政策的過程中,其成敗經驗都是值得亞洲各國參考的。

本文探討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發展的社會背景、過程,「日本型福利社會」的內涵,最新修訂的老人福利政策的內容、及現行措施的缺失和面臨的問題。階段性探討日本因應人口高齡化的具體經驗,提供目前台灣地區老人問題對策的思考空間。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建構的理念初探
作者 李明政(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top
摘要
  台灣地區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計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曹族(或稱鄒族)、賽夏族和雅美族等九族。這些原住民族的人口,雖然僅共40萬8千人(民國86年底時),約佔台灣全人口(217,42,815人)的1.88﹪,然而,其空間分布廣闊,彼此間的文化差異也頗大,對於豐富台灣總體社會的內涵與活力而言,極具重要性。大約民國五十年代開始,由於資本主義體系的擴張,各原住民族的原居地受到強烈衝擊,絕對多數的原住民部落都有明顯解組現象,其傳統的營生方式受到嚴重破壞而無法有效運作,許多青壯年紛紛離鄉背井到都會區來謀生卻又無法順利融入大社會的脈動中,原住民族的社會福利課題乃逐漸引起關注。民國八十五年以來,隨行政院及各省市「原民會」的成立,針對原住民族特殊需求的社會福利建制,也逐漸成為台灣地區政府社會福利體制的一項重要議題。儘管如此,有關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建制課題的研究,仍極為有限。在相關研究頗為有限的情形下,本文探討如下三個課題:
  1. 回顧光復以來政府對原住民所提供之社會福利服務實施概況
  2. 分析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服務的特殊需求
  3. 提出因應原住民族特殊需求的社會福利服務理念架構之構想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虐兒童對父母施虐的因應行為之初探
作者 鄭麗珍(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王淑娟(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助理幹事)
  top
摘要
  隨著兒童福利法的通過及兒童保護體系的建立,兒童惡性對待事件的數量逐年增加,其中父母的施虐就佔了四分之三。父母施虐對兒童的成長有其近期性與長期性的效應(effects),造成兒童潛在或永久性的創傷。目前所設立的兒童保護體系,基本上以「家庭與雙親權利」為主要取向,缺乏兒童本身的聲音。本研究就是受虐兒童的觀點,瞭解其主觀世界中對父母行為的詮釋,以及他們所採取的因應壓力方式及潛在資源,以期能使兒童保護的服務輸送更能適切反應受虐兒童的需求。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深度訪談某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遭受父母虐待但未被家外安置之兒童9位。研究資料顯示,父母施虐行為的發生往往是家庭生活週期及生活情境轉變的時機,而兒童對施虐事件的認知多以自責的歸因方向以降低父母施虐所造成的困惑。兒童雖然會觀察周遭的正式或非正式資源來因應受虐的壓力,但這些資源經常不穩定或不持續。長期下來,兒童因此逐漸發展五種不同的因應方式和結果,分別為「順從—討好型」、「失控—行為困擾型」、「反抗—逃離型」、「情緒轉移—攻擊型」、及「明哲保身—牆頭草型」。最後,本論文建議兒童保護體系與專業人員應重視發掘兒童自我的力量,教導兒童自我保護的策略,提昇受虐兒童的「權力感」,實現「兒童之最佳利益」的精神。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營利且競爭的公辦民營模式
─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童健康保險為例
作者 郭登聰(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top
摘要
  本文的重點在於,對目前國內推動的民營化工作,尤其是社會福利的民營化內容提出反省。文內的主題是藉著七十八年由台北市政府推出的兒童健康保險的計劃,透過整個實施的內容分析,讓我們能更清楚的掌握在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的公辦民營模式的再思考。尤其值得重視是本案是由政府透過一個競爭的機制,將兒童健康保險的服務,交由民間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公司承擔,顯然突破了現行委辦方式僅交由非營利部門的方式,因而其間的內在運轉或進行的形式,是值得參考。儘管此案例當不足概推整個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未來發展形態,但卻是可由此尋找不同的思考空間。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R•A案例分析:
多重家人關係問題之個案工作以心理社會學派處遇模式為中心
作者 余巧芸(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top
摘要
 
    本研究主要依據心理社會學派處遇模式,對R•A 家庭進行個案工作。

    案例之家庭問題包含:(1)案主的婚姻問題(2)五歲兒子的生活適應不良與親子關係問題(3)問題兒與小一歲的妹妹之間的手足相嫉問題及(4)案主本身的自我功能失調的問題。

    個案工作以母親為案主,作為主要會談對象。工作之進行,係運用心理社會學派的直接處遇技巧與調整環境的間接處遇方法,協助案主從『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situation)』的個人與社會互動觀點,瞭解其家庭成員與家庭整體的問題和解決。促使案主重建自我功能,消除家庭生活功能障礙,獲得個人的自我成長。同時,解決親子關係與兒童問題、改善兄妹手足關係及調整夫妻關係,使家庭整體朝正向發展。

    本個案費時一年三個月,共五十二次會談記錄。本文為個案工作過程分析。


刊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期數 第五期
出版年 1999
篇名 墨、孟、莊三子社會思想與當代社會工作
作者 周月清(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純適(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top
摘要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探討中國先秦時期墨子、孟子、莊子三家社會思想與當代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的關係,以作為社會工作發展本土化的引端。

本論文從下述方向詮釋墨、孟、莊三子思想與社會工作專業兩者之關係:(1) 先秦時期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背景; (2) 墨、孟、莊三子與社會工作之基本價值觀; (3) 對社會問題的解決策略。

本文經由探討、比較兩者之關係,發現其時代背景皆處於因社會變動,而帶來大環境的不安與貧窮問題﹔兩者之思想、主張有相近之處。以墨、孟、莊三子關懷社會之熱忱與對社會問題之認知,比對於當代社會工作,可稱為中國最早期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之倡導者,如就墨家而言,其「兼相愛」、「尚同」主張與社會工作者講求「機會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之觀點 ,頗值得以「人道主義」角度,來考察二者所共同擁有淑世的懷抱;孟子「保民」、「養民」的見解,其價值取向與社會福利措施,可資相對解讀;莊子〈人間世〉所論述的常疾者「支離疏」,更是透顯「障礙與貧窮」的觀照點。墨、孟、莊三子面對社會問題解決之策略,常述及上位執政者「需如何安頓人民」,一如現代國家「如何提升國民的生活」,一如當代社會工作者強調「社會模式」(social model)觀點,倡導(advocate)從事「環境改變」,呼籲維護弱勢族群之公民權利(right of citize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