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介紹

吹管樂器 擦弦樂器 彈撥樂器 打擊樂器

吹 管 樂 器 =>擦弦 彈撥 打擊
笛子
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而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
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笛子種類主要分兩種,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昆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由於笛子的獨奏性特強,音色層次多樣。現代國樂發展出笛子音樂的風貌,可說是相當豐富。早期分成南北兩派,演奏家慢慢演進成揉和南北兩派笛曲的特長,近期國樂的笛曲發展更是朝多元化的樣貌發展。


約四五○○年前,有各叫伶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周朝有人在管閉上開孔而發出不同聲音,於是有了三孔的「籥」和四孔的「簫」,到了漢朝時,京房在加一後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尺八。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後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笛類似,音孔有六,前五後一,音色低沉,音域有兩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 d1。


嗩吶
嗩吶原是波斯、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 SURNA的音譯。我國自明代始有關於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
流傳各地嗩吶有大的、有小的、有粗曠的、有柔和的、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演奏,它還可以模仿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各自模彷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詩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簧等多種。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笙是以簧片震動發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


巴烏
巴烏是雲南省哈尼族的主要傳統樂器。其外型似笛子,橫吹,以簧片震動發音。未經改革的巴烏音量較小,音域較窄改革後的巴烏,保持了原來的音色特點,擴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巴烏以高音譜表記譜,記譜比實音高八度。
巴烏的音色優美、圓潤,是一件富有民族色彩的樂器。可演奏寬廣、抒情的音調,亦可演奏技巧性強的華彩樂段。合奏時巴烏音色易同其它樂器融合在一起,巴烏的中、低音區可以作為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之間的橋梁。

擦 弦 樂 器 =>吹管 彈撥 打擊
二胡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拉弦樂器,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由於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樂器。
民國初年,劉天華先生根據了西方小提琴的優點,改良成現在國樂使用的二胡基礎架構,並且大量吸收小提琴演奏的優點。並且確定了二胡的定弦為內D外A,改變了民間藝人自由定弦的現實狀態。
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音色剛柔多變。由於流傳和使用的地區不同,演奏法大同小異,但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二胡在國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既用之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民間戲曲的多種戲種中均為重要的伴奏樂器。


高胡
又稱做高音二胡,聲音並不大,但是 聲音特殊,很容易可以聽出來。另外,高胡常常被用來做為SOLO樂器或是樂曲的主旋律,在國樂團裡佔了滿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胡
中音二胡簡稱中胡,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創制的,其形如二胡,琴筒比二胡大,音色沉厚,不但可用於合奏、伴奏,有時亦做為獨奏樂器。中胡定弦比二胡低一個純五度。通常定弦定音為 gd 。

革胡
革胡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拉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的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擔任獨奏。其空弦定音為 C , G , D , A 。

倍革胡
低音革胡與革胡相似,但型態更加巨大,演奏方法與低音提琴相似,豊富了弦樂低音部的力量。採四度定弦,空弦定音為 E、A 、 D , G 。

彈 撥 樂 器 =>吹管 擦弦 打擊
琵琶
最早「琵琶」是彈撥一類樂器的通稱。遠在 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就有常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弦」。漢代亦有木面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後,通過印度傳到中國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它吸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發展,並經後人不斷改進,由有相無品增加至四相十多品,民國後,採用十二音平均律,增至六相二十四品,音域擴大。
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彈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複雜,表現力益豐富。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做為演奏、重奏、合奏等純樂器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也廣泛地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

柳葉琴
又稱柳葉琴、金剛腿、土琵琶,狀如小型琵琶,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戲、浙江紹興亂彈等戲種的重要伴奏樂器,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後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優美,被用作獨奏及國樂團中彈撥組的高音聲部。


阮在樂隊合奏中視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相傳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經改良後,縣有大、中、小,即低、中、高音阮之分。在民間戲曲及說唱樂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參與伴奏。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

三弦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發展而來,三弦的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在民間說唱音樂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種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

古箏
箏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早在戰國時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在秦國流行。它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遍及全中國。尤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被廣泛的採用而聞名。現經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發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歡迎。被用作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的伴奏。

打 擊 樂 器 =>吹管 擦弦 彈撥
揚琴
擊絃樂器約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後逐步遍及全國。
揚琴具有清脆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分解和絃及快速琶音,在國樂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鼓有分大小堂鼓、板鼓、排鼓及定音鼓等。其中的排鼓和定音鼓都是由幾個鼓一起演奏,使鼓聲有音階高低變化。定音鼓並能固定並調整鼓音階的高低。

至於音階固定的大小堂鼓及板鼓,則端看演奏時樂曲氣氛的需要來決定使用。


大鑼,以銅製成,形圓面面平,中間有一圓臍,一般尺寸以外圍直徑四0至四二公分為度。

中鑼、比大鑼面積為小,其外圍直徑普通為二六至二八公分,內深二公分,平面又像京鑼那樣凸拱起來。另有更小的小鑼。

此圖為雲鑼。雲鑼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民間叫九音鑼。通用的雲鑼有十小鑼,因上面的「高工鑼」不常用,故名「九音鑼」。懸於木框之間,或將木框置於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之,(大型雲鑼,則用大架立於台上)其音位排列各不相同。


大鈸又叫大鎈,邊緣微微向後翻起,直徑在二十四公分以上,演奏時足以驚心動魄,獨奏時卻有凋零虛空之感。民間鑼鼓隊中使用的大鈸則在五十公分左右,重達三公斤以上。

中鈸又叫鐃鈸、中鎈。發音響亮銳利,外圍直徑普通為二十四公分。

小鈸又叫小鎈,直徑約四寸,發音清脆爽朗,與小鑼配合使用,可表現喜悅輕巧的情緒。

其他打擊樂器
板也稱拍板、檀板。綽板等。常用紫梗木板制作。一付兩塊 (其中一塊由兩片木板合成)。無固定音高。用一線記譜。左手持板,以兩板下端相碰而發音。常在樂曲小節的強拍上敲擊。板發音短促、聲音結實,多用於戲曲音樂和器樂合奏。是節奏性樂器。板的聲音穿透力強,力度變化不大。

梆子最早用於伴奏各種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強拍上,藉以增加戲劇氣氛。因適用範圍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簡稱梆子)、南梆子、墜梆子及秦梆子等區別。

木魚也是有音階變化的打擊樂器。和鼓類不同的是木魚聲音比較清脆,用於輕鬆的民間音樂較多。

另外還有碰鈴、鈴鼓、三角鐵、響板,甚至是鐵琴被用於國樂的演奏中,使國樂的擊樂表現更加多采多姿!右圖為拍板。

以上資料參考 http://www.erhu.org/big5/intro-instruments.htm 以及 http://www.yasue.cc/musical_instrument04.html

回首頁